归期将近,精彩不停——玛丽女王学院2016暑期赴英夏令营纪实(六)

       时光飞逝,玛丽女王学院2016暑期赴英夏令营迎来了尾声,同学们游学之旅的精彩一刻未停。在英最后时光,同学们用最饱满的青春和热情与这片校园,这座城市,这个国度慢慢告别,不遗憾,不虚度。

       8月15日,像往常一样,同学们安静地坐在阶梯教室等待着本周学术指导的新老师。令大家又惊又喜的是,翩然走进教室的竟然是曾执教14级一学年的“老朋友”Rosemary Clyne 教授。Clyne教授用两天的时间,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向同学们讲解了研究过程中记录和收集引用文献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几种高效简洁的记录方法。其中“Record Keeping”、“Laboratory Notebook”和“Referencing Literature”这三个部分不仅能够使大家所引用的文献更具条理,还能避免个别文献引用的遗漏,是保证科研过程正式正规的基础。此外,同学们还在Clyne教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被称为“文献管理神器”的Mendeley软件。Clyne教授亦师亦友,尽心传授知识技能,着实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增加对国际高水平学术杂志的认识,17日上午,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邀请了曾任国际顶尖杂志《自然》(《Nature》,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编辑团队副主编的Peter Gorsuch教授为同学们作了专题讲座。Gorsuch教授讲述了《自然》杂志的发展历史,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每篇文章的平均引用率,文章的递交和评审过程,修改周期,以及最后编辑决定录用和发表。他讲到,能够发表在像《自然》这样的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不仅仅要能够以新颖严谨的学术成果吸引期刊编辑的关注,还要有足够的潜力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设计精妙的研究方法或深刻新奇的研究视角同样是期刊编辑过程中所注重的。同学们对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有了初步认识,虽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的选择和为时尚早,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无疑是有帮助的,尤其对有志从事科研对同学是个鼓舞。并且,讲座简洁明了的PPT展示,深入浅出的专业指导,让即将面临大三英方毕业论文的同学们如获至宝,虽然只是最基础的讲解,却足以使同学们了解整个论文撰写及发表的框架。讲座结束,同学们对什么是“科研”,什么是“论文”有了更加深刻而专业的理解,对今后的学术学习大有裨益。最后,玛丽女王学院还诚邀Gorsuch教授去南昌大学讲课,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玛丽女王学院院长罗志军本周也来到伦敦参加项目的相关会议并看望夏令营的同学们。17日晚上,罗院长就“2016暑期赴英夏令营项目意见和建议”、“中英联合培养项目学科特点”及“玛院大三学生英方毕业论文”等内容与同学们面对面展开答疑和讨论。见面会其间,罗院长回答了同学们多个有关今后考研及临床实习的问题,谈及我院13级同学在今年4月“海智惠赣鄱——江西国际合作教育与科研大讲堂”科研论文汇报演讲中的不俗表现,罗院长不禁感慨:“看到我的孩子们在台上如用英语此优秀地进行演讲,我热血沸腾!我很骄傲!最让教育工作者高兴的事不是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自己教出来来的孩子们取得了成功!”近两个小时的见面会,罗院长与同学们互动频频,掷地有声的承诺与解惑让在座的每一个玛院同学都更有信心,前途的迷雾被渐渐拨散,接下来的路变得愈发清晰明朗。

        夏令营最后的PDP课堂可谓是真正的“好戏连连”。各班各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带动指导下,以“Bad Science (坏科学)”为主题,自导自演自制道具,呈现了一台接一台的精彩短剧。灵感迸发的排练,激情四射的表演,惊艳四座的创意,层出不穷的惊喜,就连曾经做过演员的Maria老师都一脸陶醉的拍手称赞“I love it!Love it!Lovely!”。同学们将饱满的热情凝练于短短五分钟的短剧,用青春的热血与活力向夏令营的日子做最后的告别。

       8月18日是夏令营结业的日子,同学们来到了位于Guy’s Hospital 内的戈登病理博物馆(Gordon Museum of Pathology)。戈登病理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病理博物馆之一,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的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及其病理结构。英式的四层小楼,由局部组织到人体整体,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皮肤,脏器及系统疾病。近两小时的参观,面对这些精细保存的标本,惊异之余,作为医学生的同学们更感敬重与责任。对疾病的特性及诊断也有了更加具体深刻的感触。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与老师合影留念,更有同学准备了中国结、脸谱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小礼物,用一口四十五天来愈发纯正的“伦敦音”向老师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在结束的这一刻散发出动人的魅力。

       在伦敦的最后一个周末,是总结,是离别。同学们有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全面总结一月有余的学习成果,有的三两作伴继续未尽兴的异国探索。更有不少寝室在最后一个周末相聚一起,包饺子,煮火锅,享受欢聚时刻。毕竟,如此朝夕相处、寝食与共的日子难再有,一起挥洒欢言,畅谈笑语,相依相助的情谊怎能不令人珍惜。八月的伦敦,凉意渐起,聚散依依。寝室窗外的草地都已不似来时那样青绿。沉沉的背包,装着对家的惦记;满满的相机,充满在这里的回忆。更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长进,越来越流利的口语,越来越清晰的逻辑,都是这六周的夏令营留给同学们最宝贵的经历。大家充满好奇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挥一挥衣袖,离开了第二母校,带走难以忘却的同学爱、师生谊、异国情。

撰稿:黄柏铭

审稿:王立傲,葛文婧

摄影:张婉婷,孙扬,黄柏铭,王昊鹏

责任编辑:刘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