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玛丽女王学院选派优秀学生赴北京实习

2018-03-0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0182月,玛丽女王学院选派优秀学生丁雪松,王凯,曲舒,田梦圆等三个年级共26名同学赴北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寒假科研实习项目。期间,我院同学表现优异,积极主动,不仅自身受益良多,同时也展现了“玛院”学生自主灵活、踏实求索的学习风格。

    张佳冉、马艺琳、赵一祥三名同学,在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韵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紧凑的实验进度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科研实验的细致与波折。辛苦之余必然收获颇丰,短短三周,他们学习掌握了十余项技术:有组织层面的胚胎电转技术、蛛网膜下腔病毒注射、免疫荧光技术;细胞层面的原代海马神经元转染;分子层面的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法和行为学层面的精分症小鼠建模等。他们在此次实习中学会了思考自己在科研中的长处与短板,力求尽其所能发挥出最大潜力。

(赵一祥、张佳冉、马艺琳与王韵老师合影)

    赵若杞、郑晓迪、曲舒三名同学来到了饶毅教授的实验室。饶毅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曾于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医学院)。作为资深的杰出校友,饶毅教授此次对我院同学的实习项目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与支持。我院三位同学在这里就神经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与师长们交流学习,她们练习使用双光子显微镜,并在镜下解剖果蝇神经系统,尝试果蝇基因克隆,反复的操作训练令她们受益匪浅。

(赵若杞、郑晓迪、曲舒与饶毅教授合影)

    陈俊冶、祝费隐、王萍、曾珍等四位同学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联合中心(CLS),于伊成器老师实验室进行学习。他们从文献阅读入门,通过百余篇文献寻找课题的合理性、汲取前人的实验经验以优化实验设计。从较为基础的细胞处理开始学习,到更为复杂的Dot Blotting 蛋白定量以及DNA分子的提取纯化,四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开阔自己的科研思路。

(陈俊冶、王萍、曾珍、祝费隐与伊成器老师合影)

    黄柏铭、王洁琼、史忠义三位同学此次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的指导下,就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肿瘤转化医学与师长们交流学习。实习之初,三名同学对于癌细胞的培养知之甚少,经过师兄师姐二十多天的言传身教,他们已经可以从容地完成癌细胞的复苏、传代及冻存。细胞处理的过程中,“无菌原则”的遵守由最初需要老师时时提点,到后来自觉地习惯使然,对于科研实验中的熟能生巧、精学勤练,他们感触良多。此外,三位同学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利用活细胞3D断层扫描显微镜实时观测无标记的活细胞。活细胞全系断层摄影术可对细胞进行数字化染色,并实时获得三维重建结构。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领先的生物科学技术,三位同学倍感荣幸。

(史忠义、王洁琼、黄柏铭与詹启敏院士合影)

    韩晨曦、孙心怡两名同学同样来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联合中心(CLS),于林一瀚老师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她们说:“林一瀚老师带领的实验室严谨又和谐,亲切的工作氛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每一位师兄师姐,无论是在做实验,还是在电脑前看文献或是处理数据,都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遇到困难就相互讨论,也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想法。实验室师兄师姐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彼此经常互相帮助,发挥自己的特长去解决其他人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打好基本功,只有这样,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韩晨曦、孙心怡与林一瀚老师合影)

    除了科研技术的锻炼,同学们对于科研实验过程中渗透的思维逻辑及人文情怀,感受更为深刻。尤其是在每周的论文研讨会中,各位超群轶类、经验老道的老师及师兄师姐围坐一起,针对一篇论文进行各个角度的深层剖析,对于初出茅庐的同学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才学碰撞的盛宴,更是一次科研思维的升华。此篇论文的论证如何,漏洞在哪,老师们往往一语中的;一套完整严密的实验设计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循序渐进,需要从哪些水平同时证明,师兄师姐们的抽丝剥茧往往令同学们茅塞顿开。短短一餐午饭的各抒己见,是博采众长的绝佳机会,在此过程中领悟到的实验经验与科研精神是普通本科课堂上难以学习到的,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此次北京之行,对同学们来说弥足珍贵。对实验技能的操作从举步维艰到行云流水,对实验设计的应用从头绪全无到运筹帷幄,在科研过程中的合作中由一军孤勇到默契配合,每个人都满载收获。归期将至,同学们与朝昔相处的师长们依依惜别,希望今后有机会,我们能够以更优秀的姿态再相见。

 

撰稿:黄柏铭

摄影:陈俊冶、史忠义等

责任编辑:方彩林